3階段認識阻力訓練!第2階段:番外篇!
先來個結論
- 正確且合理設計的阻力訓練,高齡者也能安心執行。
- 每週 2–3 天,每次間隔 48 小時以上,訓練應包含 8–10 個大肌群,動用 1–2 個以上的關節 (包含動態移動與多動作組合),每次 1–3 組,每組 6–15 下不等(肌力6–12下;肌肥大 8–12 下;肌耐力 10–15 下),甚至建議可以達 1 RM 的 70%–85% 1RM (約可以做6–12次的阻力) 及40%–60%1RM (約可執行20次以上的阻力) 有較快速度動作的訓練方式。
- 訓練的設計原則應個別化、漸進式,且有週期性。
- 長期目標可設定為「維持」或「提升」日常功能與身體活動能力
小孩子要運動、年輕人要運動,然後上年紀的人也應該要運動,而且不只是打打太極、操場散步,或是慢跑而已,也要做一些能鍛鍊肌肉、肌力、強化平衡能力的訓練;為什麼要有這類的訓練呢?
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到,高齡者藉由這樣的訓練,不僅能預防跌倒的發生,也能保有正常的身體機能,例如走路、起床起身、擦窗戶以及提重物等日常生活的能力。
年過 65,應該這樣動
為了更好的年老生活品質,除了要注重飲食,怎麼好好的活動也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在這個階段,人們身體的狀況,大多已經不比青壯年成年人時期,多了許多要注意的健康議題:
- 預防跌倒
- 與跌倒有關的傷害
- 身體功能能力(類似日常生活能力)
- 衰弱症
- 骨質疏鬆症
- 其他慢性疾病
要讓身體維持好的機能,要做什麼運動才好,是肌力訓練還是有氧運動呢?
高齡者應該做的四大類運動
要做什麼運動決於目的與需求,而有不同的運動策略,例如進行平衡與功能性訓練可以降低跌倒的比例;透過平衡、肌力、肌耐力與步態及身體功能性訓練的結合,可以降低跌倒與跌倒的傷害風險。
除了鍛鍊肌肉與訓練平衡外,也有研究證據支持,心肺有氧運動的訓練量與高齡者身體功能降低之間有著相反的關係,也就是說,執行心肺有氧運動能減少身體功能變差的風險。
所以嘍,為了整體健康,不同種類的運動都有其無法取代的益處;因此建議高齡者可以維持四大類的運動:
- 心肺有氧運動
- 阻力訓練
- 柔軟度訓練
- 平衡訓練
另外,不論是否健康狀況 ,包含行動不便,所有的高齡者都要運動,而且不要一直坐著喔。至於哪項運動先做,就要看個體差異與專業評估,100% 確定的是,對於高齡者,只要動起來都比不動好。
另一個高齡健康議題-肌少症
隨著年齡上升至中年,肌力降低的速度會比肌肉量減少更快。肌力每年減少2–5%;肌肉量每年減少約1%。經常跑步的中高齡者,肌肉量即使穩定維持,肌力也可能逐年下降3–5%。肌力又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著密切關係。
肌肉減少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影響到年長者的身體狀況,此外,肌少症與衰弱症習習相關,也是高齡者跌倒的高風險族群,除了增加平衡訓練,在生理上,在執行有氧運動前,建議先增加肌力再來執行。
(針對肌少症與衰弱症的阻力訓練與運動方式,則會另再寫一篇文章。)
目前避免或減緩肌少症的直接方式就是增加肌力或肌肉量,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即是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 RT)與營養補充。
不論是肌肉量或者肌力,都有很大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為了不讓身體衰退這麼快,RT 是必要的運動項目。
因此,最好從中年甚至 30 歲前連同 RT 一起加入開始養成運動習慣。
阻力訓練對於健康高齡者的幫助
- 降低跌倒與跌倒的傷害風險
- 心理健康
- 日常生活功能能力提升
- 身體活動能力與品質提升
健康高齡者因阻力訓練而有的生理適應
- 神經功能的幫助
- 肌肉量上升
- 肌力與肌耐力增加
- 身體功能性更好
訓練量範圍
- 運動頻率:每週 2–3 天的身體主要大肌群訓練,每次間隔 48 小時以上
- 組數:每次 1–3 組,1–2 個以上的多關節 (包含動態移動與多動作組合)。
- 每組反覆次數:肌力 6–12 下;肌肥大 8–12 下;肌耐力 10–15 下
- 重量 (強度):70%–85% 1 RM及 40%–60% 1RM 有較快速度的動作
個別化與漸進過程
- 應符合個別化、漸進式且有週期性的訓練原則。
- 長期目標可設定維持或提升日常功能與身體活動能力
特別注意事項
- 關鍵要點:合適的阻力訓練,建議以安全和健康為導向。
- 環境安全:運動設計需考慮個體衰弱程度、活動限制、認知功能或其他慢性疾病狀況,同時要考量居家的生活功能與環境。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高齡者阻力訓練,應該是對應該個體的能力與可執行的運動內容,且能幫助身體健康。
備註:本文僅供參考,如有疑慮,請依照專業醫事人員的醫療診斷為主要建議,本文發佈時盡可能找尋可靠證據,但不排除有其他證據或未來更新證據推翻目前結論。
延伸閱讀
本文原始出處為林家輝教練的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