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維生素D 因曬太陽而增加的量似乎有極限
如果在這篇文章裡面談到的研究結果是真的,那麼對於如何補充維生素 D 這件事可能會根本概念上的改變,不過現階段而言先不用想那麼多,現當做新知來看一下啦。
在所有的維生素裡面,維生素 D 算是比較奇特的傢伙,大部分的食物裡沒有它的存在,就算有也很少,幸好我們只要晒太陽或用紫外線燈照一照,肌膚就能夠自己合成。而這樣的特性碰上現代生活可能會是個問題,長時間待在室內、注重防曬…等,會讓維生素 D 缺乏的風險增加。
怎麼知道自已有沒有缺維生素 D? 藉由抽血來檢驗血中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的濃度,小於 20 ng/mL 表示缺乏,大於 30 ng/mL 表示充足。(ps:這可以拿來參考,但不是絕對喔。)
研究本來的目的是要看缺乏維生素 D 的成年人在口服補充維生素 D 或照射紫外線(NB-UVB, 窄頻 UVB 波長範圍 305–315)後是否能降低血中 LDL 的濃度,結果發現不管是用吃的還是自體合成並不會影響 LDL 的濃度。不過其中卻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訊息。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吧~
研究的進行方式:經過篩選找出 118 位維生素 D 缺乏的成年人參與。隨機分成口服組與紫外線組,人數分別是 60 人和 58 人,實驗分兩個階段,前兩個月是維生素 D 補充期,之後四個月是維持期,每個月都會抽血檢驗維生素 D 的濃度。口服組在補充期的時候,每週補充 5 萬 IU 的維生素 D,有 5 顆膠囊,每顆 1 萬 IU;而紫外線組則是根據參與者的膚色給照射 UVB,每週 2 次。在維持期的時候,如果檢驗後發現維生素 D 不夠就會再補充。
一、口服會大量增加體內的維生素 D
下圖是六個月期間,參與者們血中 25(OH)D 的濃度變化,你可以發現口服維生素 D 在補充後很快地就讓血中濃度大幅的增加,但紫外線組則是慢慢的增加,在進入維持期後兩組血中 25(OH)D 就沒有顯著的差異了。(維生素 D 過量對人體有毒性,不過這很少發生,真的會發生的話口服會比光照要容易出現。)
二、副甲狀腺素的變化出現差異
不管是在補充期間還是維持期,兩組的血鈣和血磷濃度並沒有出現現著的差異,但副甲狀腺素就不是這樣了,雖然口服與紫外線照射後血中副甲狀腺素的濃度都有減少,但紫外線照射組的下降幅度更多。(這部份我覺得有滿多可以去深入探討的,不過等我釐出個頭緒來再補充吧~)
三、有相反的免疫反應
兩種補充維生素 D 的方式在體內會引起不同的免疫反應,在口服維生素 D 組觀察到免疫反應有向上調控的情形;而紫外線照射組則是向下調控。至於為什麼會有如此迥異的結果呢?
研究者們認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皮膚合成與口服兩者接觸的組織是不同的,前者在皮膚,後者在腸肝,因而有不同的代謝反應;另一種解釋則是紫外線照射後除了合成維生素 D,在體內也會產生其他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例如紫外線能轉換 trans-urocanic acid 為 cis-urocanic acid,而這是一種免疫抑制劑,是內生的防曬劑能避免 DNA 損傷的發生。
尿刊酸(urocanic acid)是由 L-組氨酸通過組氨酸解氨酶脫氨而來。
未來還續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釐清「口服維生素 D」與「紫外光照肌膚合成維生素 D」 在體內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或許,一般我們認為維生素 D 對身體的好處裡面,可能有部分不是來自於維生素 D 本身,而是接觸陽光或紫外線後的其他生理反應。
文獻出處
- Ponda, M. P., Liang, Y., Kim, J., Hutt, R., Dowd, K., Gilleaudeau, P., … & Lowes, M. A. (2017).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 vitamin D–deficient adults comparing replenishment with oral vitamin D3 with narrow-band UV type B light: effects on cholesterol and the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skin and bl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5(5), 1230–1238.